目前分類:書籍/文章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轉貼文章,謝謝你的鼓勵~~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期待不管多老都可以一直"很任性"~~

 

無論誰失敗了,都可以領獎。因為每次失敗,都是一次獎勵,收集很多的失敗,就可以換到一個成功。 

「是誰搶走了我的麥克風,沒關係,我還有我的喉嚨,是誰看扁了我沒有觀眾,我自己,第一個被感動。」 

hu1997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透過頭戴“絨球帽”(一部大腦微型掃描器)。每個“絨球”內都有複雜的微電子結構,用以探測大腦工作時產生的微弱電場。經過數分鐘練習,研究員發現自己可以用這部大腦微型掃描器“想”出電子資訊並把它們發送出去。 用腦在部落格上“寫”下:“我正用大腦來拼寫。”

hu1997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放在書架上已經久到我都幾乎忘記它的存在。書上紅色的書籤還一直停留在前幾頁~隨手翻翻它,看到一行字『先找對的人,再決定做什麼』很有意思。

hu1997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噁心的ㄧ段影片,轉載自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2007/04/04/p54,看完了讓人一陣驚嚇!!!

hu1997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個實驗的內容:

hu1997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知。戀人試圖抽身於戀愛關係的格局之外,以人物類型、心理或精神氣質型的標準來考察並界定「作為自在體」的心上人。

轉錄自:《戀人絮語》ROLAND BARTHES

hu1997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苦行---戀人對自己情人感到愧疚時,或者想試圖讓對方看到自己受罪時,總要(通過生活方式或服飾等)擺出一副自我懲罰的苦行相。

轉錄自:《戀人絮語》ROLAND BARTHES

hu1997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是這樣。戀人老是想給對方下定義,又苦於無從對付這個定義的某種不穩定的因素,於是幻想得到某種睿智;以便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對方,而無須藉助任何形容語。

轉錄自:《戀人絮語》ROLAND BARTHES


hu1997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惱火。當戀人看到情侶的興趣被其他的人、物品或事情----在戀人眼中這都是他的次要對手----所吸引或轉移,不免感到有點醋意。

轉錄自:《戀人絮語》ROLAND BARTHES

hu1997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錄自:王文華~銀色子彈之2冰冷呼叫
我不再有過去「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瀟灑,只剩下「吞吞吐吐地open案例,別人迫不及待地舉手取代我」的尷尬。我的嘴巴動了20多年,才發現從來沒有講過話。站上世界的舞台,才發現我連說「sorry」都會結巴。我的頸很冷、臉很熱、口腔有點苦,自尊沒穿衣服。壓力來了,沒想到,我並不是自以為的那麼聰明。

hu1997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u1997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自:三少四壯集  慢慢來,比較快(九把刀 20070107)

我想念社會學研究所的意義有三。

    一,當時熱衷寫小說,不想那麼快當兵。二,我喜歡社會學。三,我幻想:「能讀社會學研所的人,一定聰明絕頂;如果不是,念出來也必然聰明絕頂。」

    後來我自東海社研畢業了,很遺憾並沒有聰明絕頂,卻收穫了三件更珍貴的禮物。

    由於大學時念的是管理科學系,與社會學的知識系統差異頗鉅,跟本科系考進的同儕相比我彷彿看不到大家的車尾燈。開學時大家將哈柏瑪斯、紀登斯、布迪厄等社會學家的名號與理論掛在嘴邊,而我卻還在那邊:「關於各位剛剛提到的三小三小,我是覺得喔......」而無法跟諸位社會學烈士先賢並肩作戰,久了自也著急起來。

    老教授高承恕察覺我的惶急,用他一貫不疾不徐的語氣說出他的智慧名言:「景騰,做學問,一向是------慢慢來,比較快。」

    慢慢來,如何比較快?

     我當時無法領會,一度覺得是世外高人每天規定自己一定要說幾句高深莫測的禪機。但反正我也不明白什麼是「很快的做學問方法」,於是就每週看完指定的書、照常讀我喜歡讀的知識、每天寫我的小說。上課聽不懂的就問,繼續聽不懂的就算了(我後來才醒悟,一個人不能奢望自己能全竟其功,每個人都有不擅長的事,這世界上沒有一定要懂的學問)。

    漸漸的,我重新喜歡社會學,並樂於親近------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個珍貴的收穫,莫過於陳介玄老師上的第一堂課,社會學理論,指定閱讀涂爾幹Emile Durkheim的社會分工論。

    聰明的人都喜歡批判,以顯示自己並沒有被整合到僵化的體系;當時大家都是新生,每個人都死命掐著死掉快一百年的涂爾幹脖子,用各式各樣的新理論狂鞭這位對工業化後的社會提出真知灼見的法國大師。

     陳介玄老師靜靜聽我們鞭了兩節課,什麼都沒說,在下課前十分鐘,卻以非常嚴厲的眼神將我們掃視一遍,嚴肅說道:「你們在做什麼?你們懂什麼是真正的知識嗎?有誰真正把這兩百多頁規定的部份看完?你們考察過涂爾幹的理論分析的社經背景嗎?偷懶沒有的話,這兩百頁裡難道沒寫嗎?你們用輕浮的態度做學問,提出的,不過是廉價的批判!」

    廉價的批判!這五個字重重擊在我心坎。

    第三件珍貴的收穫,是大大方方的自信。

     趙彥寧老師是一個很酷的人,為了讓她認識我、願意擔任我的論文指導老師,我跑去當了一學期人類學助教。某堂課趙老師拿著幾份學生的期中報告,問其中一名學生:「你裡面用的<筆者>兩字,是在說誰?」答曰:「我自己。」又問:「還有你,你裡面用的<研究者>三字,是在說誰?」答曰:「我......我自己。」

    放下厚厚的報告,趙彥寧老師冷冷說道:「對,就是你自己,通通都是你自己。那麼,既然都是你自己,為什麼要用假惺惺的第三人稱,去取代簡單的一個”我”字呢?」

    大家目瞪口呆,只聽趙彥寧老師舉重若輕道:「不是沒自信,就是假客觀。」

    好一個將學術慣稱擊倒的飛踢!於是我的論文充斥著上千個「我」,光明磊落地主觀。小小的一個改變,竟讓我在書寫論文時勇氣百倍。

    這三個收穫當然不侷限於研究學問,擺在創作,擺在做人處事也一樣。

    慢慢來,比較快。

    謙虛面對你所不了解的事物。

    最後,別用惺惺作態的姿勢論述你的主觀!

hu1997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